大家都说日本是设计之都,我心里是非常不服气的,于是在来之前我百度了日本的人文、建筑等,发现日本第一高的高楼才300米,超过200米的建筑也不过五幢,这样就能号称世界设计强国?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我国云南省大小,只有三座大型综合性城市,竟然能创造出排名世界前列的GDP,以致成为世界科技的输出点?带着这些疑问,我满怀期待的第二次来到了日本。
第一次来日本可以说是站在门外往里看,有点走马观花,只是在观感上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而此次东方艺术设计研习营的学习路线,更加有针对性,让我对日本的建筑设计有了整体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对于日本设计背后的深刻思考。
我认为日本对世界优秀文化保留着“窥视”的理念,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人文、环境、文化极其的珍视和尊重,以自己本土文化为“根”,兼并融合其他文化,这在日本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形成了日本独有的设计文化。
在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日本人对设计、对设计审美形成了公认的标准,总结为24个关键词,在此我与各位读者分享。
1.包装。神灵的依附,体现物的价值。木头的材质最自然,水是最高级的装饰,阳光给予建筑神圣感。自然的材质是最伟大的,它是会受到神灵的仳佑。
2.材料。采用自然的材质或者营造自然的效果。展现了日本人对于自然的探索,他们相信自然能孕育神圣,自然蕴含人气是神圣的存在。
3.规矩。注重谨慎肌理与触感的表达,所以规矩也就是守•破•离的守,守下前人立下的规矩就不会出错。
5.空。刻意留白,强调中心。收起刻意的表达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填补。
6.见立。即非习惯性的方式看待事物。日本人特有的表达手法,隐喻代表自己的风骨,自己的行为,不靠语言,从而达到主人的情趣和愿望。比如“狭山池博物馆”,看到的时候只是一堵轻质混泥土的墙壁。但它的见立就隐喻其中。
* 一种意境上的拟态,看到这个东西,就会联想到阳光空气和水,以此衬托出展览的主题性。例如:美秀美术馆(见文章底部视频)。
8.间。就是时间与空间,它们是一个概念,如何能让流淌的时间静止,如何能让固定空间具有生命。建筑中如何用水在轻质混泥土上留下冲水的印迹,又如何能让一栋建筑在水上静止。例如:佐川美术馆。
9.优雅。譬如一条狭长的走道尽头,一个小小的画床有一盏孤灯照亮在一件器皿或者画上,让你有一种孤寂和空灵的美感,一切的事物都是如此的脆弱,在脆弱中保持优雅,楚楚可怜,那么主人就会有更强的愿望陪伴这个家和家人,因此就会对家产生一种依恋。不要在空间的表达上过满不留白,主人就会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
10.简单。幽玄,空寂。合理的进行设计,简单化,视觉要有聚焦点,一定要带有意向化。比如:安藤忠雄的21_21美术馆墙壁上的一个个留下的圆点等等。
11.紧凑.小则轻的设计,让大的建筑变小,让大的建筑变得轻薄,不给人增加过多的负担和心灵上造成压力。比如POLA博物馆。
14.杂交。体现复合性的智慧,日本的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的融合。日本文字是借鉴中国文字和自己创造的结果。一座西式建筑融入现代材质的体现出不一样的美感。例如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
16.神游。自由是生命的本质,一定要让人感受到自由,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仪式感,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约束,绝非行为上的约束,不能让人觉得受限。
18.非对称。颠覆古埃及的对称性美学,因为在古埃及的对称美学是为了突出庄严,而非对称呢,是让大家的行动更加方便,舒适,也代表了日本人的世界观,自然是完美的,我们不要超越自然。例如:二条城的府邸。
以上就是日本人自己对设计关键词的阐述。以“自由”和“挑战”为主题的精神主线,始终坚持本土文化的延续性。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中国和日本在今年开始逐渐进入蜜月期,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开始频繁,这是我们新生代设计师非常愿意看到的景象。同时,国内的设计也开始融入很多日式元素以及园林的设计理念,这也说明中国的设计师的眼界不断开阔,也不断的国际化。
我也非常担心,担心中国设计从十几年前的模仿欧洲,变成模仿日本,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日本设计的原点就是我们中国,东方艺术设计研习之旅是一次反哺之旅,我们在一千多年前把文化的营养输出给日本,而如今我们一定要把它带回来,成就我们当下真正的新设计,这才是我们此次游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