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街巷界面要素的公共性品质评价及优化 ——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

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城市空间品质的评价方法,而“公共性”正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关键之一。本文借鉴西方公共性研究成果,结合成都少城片区街巷空间的现状,以街巷界面要素为对象,提出了基于“六要素”的空间公共性评定框架;结合新数据环境,识别并采集了少城24条街巷空间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了少城24条街巷空间的差异化类型,并运用2类综合评价法对各街巷的公共性品质进行了评定,找出了当前的问题与短板;最后提出了少城片区街巷设计改造的优化对策。本文探索了街巷界面要素空间品质的评定标准、分类量化与分析流程,对推动高品质的存量更新型城市设计有直接参考价值。

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超过60%,城市进入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城市规划领域,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居民对高品质公共生活的需求和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之间的矛盾。正如黄艳指出,我国虽然完成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建设,但其品质不高、使用效率不高,而且还是城市治理乱象生成的地方[1]。那么,怎样的城市空间能体现出真正的“高质量”或“高品质”?是否存在一个通用的定性与定量标准?若能回答好这一问题,可为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进而推动我国城市空间的高品质改造。本文基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以街巷界面要素为切入点,探索街巷空间公共性品质的评价及优化途径。

街巷界面要素是指构成连续街道空间的各类物质环境构成要素,大体可包括底界面要素、侧界面要素和顶界面要素。底界面要素是以地面铺装和地面环境设施等为主的各项要素,是行人活动直接接触的空间,对街道的活动方式和流线路径有直接的影响。侧界面要素是传统意义上街道空间的主要限定要素,以建筑立面为主,是构成街道连续性和封闭性的直接原因。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街道的侧界面应该如同“整齐的牙齿”,带来街道的齐整风貌与美学体验[2]。顶界面要素相对比较复杂,因建成环境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街道上有较大的行道树,则行道树会成为顶界面的主要构成要素;如果沿街建筑高度过高,则建筑的沿街设施乃至天际线都会成为顶界面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行道树和沿街建筑以外的天空部分,也是顶界面的组成要素之一。

公共性(publicness)在研判城市空间的各项价值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方面,城市生活有别于传统聚落最大的差异便在于其普适存有的公共性;同时,这样的公共性又比较抽象、难以准确表述。“公共性”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政治哲学领域。H.阿伦特提出了所有人能获取、能被所有人使用、能够超越代际等三大标准。社会学家I.M.杨指出,真正的公共性能接受并友好地对待所有人的处境、感情、关系和观点,并线]。而按照德·玛嘉赫斯[4]的定义,空间公共性是指在城市空间的使用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公共使用活动的内容要素总和。徐磊青等学者[5]指出,如果在空间品质研究中缺乏对公共性的判断,也就削弱了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的基础。因此,评价街道空间的“公共性”,对认识街道空间的品质与特征有特殊而关键的意义。

由于公共性概念的的复杂性,国外学者如内梅特、瓦尔纳、梅塔和扎玛尼法德等提出的量化框架包含多个维度[6-9],并建立相应的可视化模型(图1)。其中,梅塔所提出的PSI模型(Public Space Index)包括了5个维度的45个评估指标;扎玛尼法德等提出的EQ模型(Experimental Qualities Model)包括4个维度的理论框架,延伸出众多的测度问题和评分估值;内梅特提出了不同公共性指标的等级,采用赋值法进行评定;而瓦尔纳则较早采用“雷达图”对公共性进行可视化解读。本文主要基于“赋值法”对街巷公共性进行估值,并广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以空间公共性为视角,对街巷界面要素开展评价,研究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众多街巷界面要素中,有哪些界面要素可明显影响空间公共性,其背后的影响逻辑是什么,如何对这些界面要素的空间特征进行量化?

(2)如何基于新数据环境,结合传统人文调研方法,对这些界面要素的公共性进行分类量化与评价,诊断出相应问题与短板,以探寻街巷空间的优化途径?

本文选取成都的少城片区作为研究案例。成都少城片区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秦灭蜀时期,秦惠王派张仪修筑成都城,后世少城由此而起。到满清时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清政府在成都原秦少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八旗军营,即满城。其中设有衙署、营房、库房、练兵场、庙宇、书院等[10]。在规划建设中,少城的整体空间结构形似“鱼骨”,街巷空间密集,呈两侧排开状(图2左)。在数百年来的城市演进过程中,少城地区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早期的“鱼骨”状街巷布局在今天也十分明显,并成为今天少城片区街巷空间的基础。鲜明的街巷空间特色,使得少城成为成都市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图2右)。考虑到少城街巷空间在城市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选择少城片区的一般街巷空间(宽窄巷子除外)开展空间公共性的实证研究。

根据前面的定义,公共性是城市空间能够向所有人和所有活动都完全开放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不但不包含任何“排他性”,并且还是包容的、友好的、吸纳的及便利可达的。基于对“公共性”的理解,结合少城街巷空间的建设特征及日常使用情况,本文提炼了以下六项影响街道空间公共性品质的界面要素,相关说明及赋值见下表(表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数据获取”、“量化评估”和“问题诊断”等三部分,在此三项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少城街巷空间的优化对策。

虽然基于智能方法的大规模街景数据采集已有较多应用,但通常针对某一类或几类数据进行分析,而对于街道界面中同时存在的复杂多变、相互交错的要素,目前缺少较为精细的识别方法。本文针对少城空间的具体特征,提出了“要素甄别,街景深挖;等级判定,标段划分;赋值转化,数据整合”的技术路径,具体操作如下:(1)要素甄别,街景细挖:基于表1中的街巷界面要素的分类,在百度街景数据中甄别各项要素,对少城每条街巷的街景图片进行精细化调查,结合现场调查补充完善,形成对街道界面要素的全面了解。(2)等级判定,标段划分:基于表1中的标准,对不同街巷界面要素的特征及其影响公共性的等级进行判定,并根据不同的等级,将街巷界面划分为不同的标段,以不同的图例进行标注,以精细化还原街巷两侧界面要素的整体特征(图3)。(3)赋值转化,数据整合:根据表1中的赋值,对各街巷的每个标段进行赋值,根据不同标段在街巷界面中所占的比例,将该比例与要素等级赋值相乘,整合出少城各条街巷中各项要素的公共性数据。

针对所获取的少城各条街巷界面要素的公共性数据,本文采取了两种量化方法对各条街巷的公共性进行综合评价:(1)基于TOPSIS法的街巷界面公共性评价。TOPSIS法的原理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评价对象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最终得到各评价对象的优劣排序。(2)基于熵权法对各街巷界面进行公共性评价。熵权法的原理是利用“信息熵”原理来判定某组数据权重的方法,如果某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则越无序,该组数据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就越低;反之,如果某组数据越有序,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就越高。熵权法能避免为指标赋予权重时的主观片面性。

基于前面两步的研究,延伸出以下三项内容:(1)不同界面要素的公共性品质在不同街巷空间中的差异研究,也即各条街巷中不同界面要素的差异化分析,由此可揭示出各街巷中不同界面要素的公共性品质差异,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少城片区街巷空间公共性的整体特征。(2)采用综合评价法,基于各界面要素的公共性数据,对每条街巷空间的公共性进行综合判定,求得不同街巷空间公共性的综合品质,明确少城片区中公共性品质相对较差、需要改善条件的街巷空间。(3)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少城片区街巷空间公共性的问题与短板,提出相应的街巷空间品质优化与改善措施。

研究对获得的界面要素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图4),发现以下特征:(1)从风貌品质的角度来看,“鱼骨”西侧中段毗邻宽窄巷子的街道风貌体现了较高的公共性;而“鱼骨”东侧的高公共性街巷则分布较为均衡。(2)从立面整洁度的角度看,少城大部分街巷空间的立面整洁度都较高,能较好促进公共生活的发生,整洁度较好的街巷主要聚集在中段。(3)从沿街建筑高度的角度看,少城绝大部分街巷建筑的高度都不高,形成了相对人性化的街道空间,体现了较好的公共性。(4)从沿街行道树特征角度看,少城片区绝大部分街巷都有较好的绿化条件,行道树形成了一定的覆盖率,但开敞的街巷环境不多。(5)从沿街设施丰富度角度看,少城大部分街巷的沿街设施并不丰富,仅有东北方向的5条街道有较高的设施丰富度。(6)从步行道宽度角度看,“鱼骨”东侧片区街巷的步行道宽度均达到了一定的宽度,有助于公共活动的发生,而“鱼骨”西侧片区街巷的步行道宽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段部分街巷的步行道较宽,而南段和北段街巷的步行道则相对较窄。

基于界面要素的特征差异,少城各街巷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如有些街巷的整体品质较高,各项界面要素均能较好地促进公共活动;而有些街巷的整体品质较差,对公共活动的发生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对各街巷的公共性特征进行精细化归类,研究首先求得各类街巷界面要素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然后比较各类界面要素原始数据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关系,根据数据绘制出各街巷界面要素特征的“六边形模型”(表2)。基于各街道6项界面要素的数据特点,将24条街巷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1)整体品质较高型:6项指标中有4项及以上超过2分;(2)整体品质较差型:6项指标中有4项及以上低于1.5分;(3)整体品质均衡型:6项指标中有5项及以上与其指标算术平均数差值低于0.5分;(4)局部品质突出型:6项指标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超过1分;(5)局部品质萎缩型:6项指标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超过1分。

从上表的分析中可知,少城各街巷中,整体品质较高型仅有4条,整体品质较差型共3条,整体品质均衡型共6条,局部品质突出型共9条,局部品质萎缩型共2条。其中,局部品质突出型的街巷,大多数是界面的风貌较为突出;而局部品质萎缩型的街巷中,街道设施不足成为最重要的原因。

基于获取的数据,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各街巷进行公共性综合评定,得到最终的归一化数据及街巷品质排序。与此同时,基于各项权重值,计算了各条街巷公共性品质的综合数据(图5左)。从图中可以看到,基于TOPSIS法和熵权法所得出的综合评定结论几乎一致,但有部分街道的排序存在细微差异。如在TOPSIS的评价中,部分街巷的估值相等,排序处在同一位置:实业街与支叽石街的估值均为0.43;西马棚街与将军街的估值均为0.32;西二道街与斌升街的估值均为0.26。而与之相比,在熵权法的综合评价中,实业街(1.69)低于支叽石街(1.76);西马棚街(1.58)高于将军街(1.54);西二道街(1.43)低于斌升街(1.46)。熵权法的排序中没有出现估值相同的情况。

结合TOPSIS和熵权法的评定结论,参考熵权法的数据绘制了街巷公共性品质评定图(图5右)。其中,分值在2.0以上的街巷评定为公共性品质较高;分值在1.5-2.0之间的街巷评定为公共性品质中等;分值在1.5以下的街巷评定为公共性品质较低。从图上可以发现,少城片区公共性品质较高的街巷主要集中在中北段区域,包括5条街巷;相比之下,少城片区公共性品质中等的街道有12条,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少城片区内;公共性品质较低的街巷数量为7条,主要分布在少城片区的北端和南端。总体来看,少城片区街巷空间界面要素的公共性品质整体较好,为少城整个片区维持较好的公共活力奠定了基础。另外,从熵权法的分析过程中发现,街道设施丰富度数据的有序性最强,对街巷公共性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大;其次为立面整洁度、沿街建筑高度、步行道宽度,对街巷公共性品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界面风貌和行道树特征则对街巷公共性品质的影响较小。

图5 基于TOPSIS法和熵权法的少城街巷公共性评定值(左)及品质评价图(右)

少城片区24条街巷的数据分析显示,街道设施丰富度对街巷空间公共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街巷空间的改造过程中,增加各条街巷的街道设施数量及类型,是提升少城片区公共活力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少城的西道街、焦家巷、西马棚街、柿子街、仁厚街、规划巷等街巷的沿街设施相对缺乏,亟需增加多样的街道设施。同时,设施设置应兼顾使用群体、活动类型与使用需求的多样性,同时兼顾可达性、公平性及智能性。

立面整洁度、沿街建筑高度和沿街步行道宽度在公共性品质中也有较大影响。但其中沿街建筑高度因产权和成本问题通常无法改变,而另外两项因素有一定操作空间。立面整洁度较差的街巷包括仁厚街、桂花巷、斌升街、将军街、西二道街、四道街。这些街巷应实行“小整修,大维护”,对陈旧的立面构件进行清理或更新,优化立面视觉景观。沿街步行道较窄的街巷包括支矶石街、焦家巷、四道街、西马棚街、柿子街等。这些街巷在改造中需拓宽步行道,增设多样性的街道设施,优化步行环境,提升街巷的公共活力。

在综合评价中,仁厚街、柿子街、桂花巷和焦家巷等街巷的空间公共性较低,属于少城片区品质相对较低的街道。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上街道均同时存在沿街设施丰富度较低、沿街立面整洁度较差、界面风貌单一、步行道较狭窄等多种问题。因此,在设计改造中,应统筹考虑街巷的底界面要素和侧界面要素,如底界面的步行道和街道设施要素,以及侧界面的立面改造和风貌导控,适当调整顶界面的行道树密度,推动形成高品质的街巷活动场所,促进少城片区公共活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以街巷界面要素为对象,结合“公共性”理论及其量化方法,探索了城市街巷空间的品质评价问题。本文的贡献在于:(1)强调了空间品质的公共性导向:以“公共性”为价值标准,建构了针对街巷界面要素的公共性品质评定框架。(2)提供了品质评价及设计优化的范例:结合少城案例,探索了街巷空间公共性的评价流程及优化途径,为存量背景下高品质的街巷空间设计提供了初步范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对象缺乏全域性:选择的街巷界面要素主要是底要素和侧要素,对顶要素考虑不够。(2)调查工作量较大:考虑到街景数据的时效性,本文中街巷界面要素的数据采集与分类评定主要依托传统的人文调查法,需要现场确认,工作量较大,若能适当引入智能方法,将有助于提升效率。

[2] 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王一名, 陈洁. 国外城市空间公共性评价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06):80-90.

[10] 张霜霜.“再见少城”——成都“少城”片区城市空间及其变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理论研究 街巷界面要素的公共性品质评价及优化 ——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